🏢 公司名稱與結構
全稱為 Crypto.com,旗下交易所業務稱為 Crypto.com Exchange。 品牌主體由新加坡註冊的 Foris DAX Asia Pte. Ltd. 控股,該公司為位於馬爾他的 Foris DAX MT Limited 的子公司,後者持有歐洲發行許可。
📜 背景與成立過程
Crypto.com 最初於 2016 年以 “Monaco Technologies GmbH” 名稱在香港成立,由 Kris Marszalek、Bobby Bao、Gary Or 和 Rafael Melo 聯合創辦。
2018 年更名為 Crypto.com,並收購相關功能變數名稱 。
🌍 註冊与總部
公司主體註冊地與總部為新加坡,官方位址為 1 Raffles Quay #25-01,Singapore 048583 。
除新加坡與先前香港總部外,馬爾他設有歐盟實體辦公室。
💼 註冊資本與所有制
Crypto.com 屬於私人控股,未公開詳細註冊資本資訊,但通過ICO和多輪融資籌得超過數千萬美元 。 母公司 Foris DAX MT Ltd. 持續對其歐盟業務提供資本支援。
🎙 高管及顧問團隊
首席執行官 Kris Marszalek 原為 ENSOGO 創始人,具跨國背景; 聯合創始人Rafael Melo為前Embraer財務主管; Bobby Bao 曾入選福布斯亞洲 30U30; Eric Anziani 擔任首席運營官,曾任職於高盛與麥肯錫。 董事會主席為 Antoine Blondeau,曾任多家科技公司高層 。
🛡 公司性質与經營狀態
作為一家未上市的金融科技企業,Crypto.com 正常運營,全球使用者超1億,員工超過4,000人(截至2022–2023年)。
2023 年曾關閉美國機構交易所管道,但零售及衍生品服務繼續穩定提供。
🌐 企業與市場分類
Crypto.com 屬於金融科技(FinTech)與加密資產服務提供者(VASP)。 其業務橫跨中心化交易、DeFi 錢包、NFT 市場、加密支付和傳統金融衍生品,對全球市場具有多重屬性與覆蓋。
🔒 主要服務內容
Crypto.com App 支持購買、交易 400+ 加密資產; 交易所提供現貨、槓桿、期貨與期權等多樣交易工具; DeFi 錢包實現私鑰自控; 平臺支援 NFT 交易,還提供 Visa 預付卡、Earn 質押收益,以及股票與 ETF 交易(美國、歐盟)。
🔧 技術基礎設施
配備高性能撮合引擎、低延遲 API 服務,並通過 Ledger 等合作保障冷錢包安全。 平台具備完善 KYC/AML 系統,並按時披露資金儲備證明(Proof of Reserves)。
🧭 合規與監管許可
平臺已獲得多國多個監管機構的許可與註冊:新加坡 MAS 批准 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(電子貨幣與 DPT 服務); 英國 FCA 批准其電子貨幣機構身份; 歐盟 MiCA、馬爾他 CASP 註冊,以及西班牙 VASP 牌照等。 此外,美國通過 MSB、CFTC 授權衍生品清算交易所,美國多個州金傳牌照; 加拿大 FinTRAC 註冊; 澳大利亞 ASIC AFSL/ACL 註冊; 韓國、法國、賽普勒斯等地區均已註冊 VASP 體系
▶ 存取款與客戶支持
支援包括 BTC、ETH、ERC-20、BEP-20 在內的多鏈加密資產充值與提現; 法幣通道涵蓋銀行電匯、Visa/Mastercard、第三方支付等; 客戶支援依託全球熱線、社區論壇與 Help Center 多語言覆蓋,同時提供交易風險預警與文檔支援。
🧭 合規風控與社會責任
構建嚴格 KYC/AML 流程、實時鏈上監控與可疑交易識別。 曾因交易所遭遇駭客攻擊暫停提現,後聲明無使用者財產損失。 2024 年向 SEC 提起訴訟,挑戰美國監管機構對加密資產的界定 。 社會責任方面,與 LeBron James 家族基金合作進行區塊鏈教育,支援公益活動; 簽署多專案贊助計劃。
🤝 戰略合作與生態
與 Mastercard、Visa、PayPal 合作卡片發行與支付融合; 2024 年與 Deutsche Bank 合作提供企業銀行服務; 贊助體育與娛樂項目涵蓋 Formula 1、UFC、PSG、Staples Center(現 Crypto.com Arena)。
2018 年宣佈與 Shopify 集成接受加密支付 。
📊 財務與發展狀況
累計使用者超 1 億,團隊規模達 4,000+ 人。 自 ICO 起多輪融資來自 Sequoia、a16z、CRV 等資本支援(募資逾 2,600 萬美元)。 收入來源多元化,涵蓋交易、卡片使用費、質押收益、傳統證券手續費等。 2025–2026 年歐洲MiCA授權和美證券服務擴展將進一步推動業務增長潛力。
🚀 未來展望
歐洲MiCA與MiFID許可推動其傳統證券業務擴展; 美國證券訴訟意在明確監管界限; 技術方向將持續擴展 Web3 與自託管錢包能力; 策略上以全球監管授權、品牌傳播、體育合作為核心,全力強化全球市場佈局與品牌影響力。











